原理
未知样品和已知黏度标准样品在设定流速下同时被注(推)入Y型狭缝中,形成层流共流。在压力驱动的经典理论中,狭缝中两个流体的界面位置是两个流体的黏度决定的。利用专利技术,采用光学成像系统捕捉流体流动状态,确定界面位置,就可以得到未知样品的黏度。通过自动调节流速和温度,获取样品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曲线和随温度变化的曲线。
具有以下特点
l 擅长微量样品黏度检测(低至微升)
l 擅长极高剪切下样品黏度检测
l 擅长极低黏度样品检测
l 拥有极宽范围粘度检测能力
在使用方面,具有以下优点
² 微流体技术,具备卓越的精确度和重复性,优于1%。
² 仪器可视,可以区分气泡等噪音的干扰,保证数据的稳定性。
² 半导体控温4-80℃,控温精度高达0.1℃,变温迅速。
² 免麻烦:一次性芯片和校准免费测量。
² 自动完成剪切扫描和温度扫描,检测时间仅需几分钟。
生物医药的应用案例
Ø 临界浓度确定
低粘度下超高精度-快速确定牛血清白蛋白(BSA)临界黏度
Ø 评价工艺条件
制备、超滤、罐装、运输都涉及到剪切,选择工艺条件是要保证剪切不能破坏样品的结构,可以根据样品被剪切后,黏度是否可以恢复
Ø 药膏可涂抹性研究:
软膏具有剪切变稀的流变特性,整个实验仅用了1.6ml样品,12分钟时间
Gel Type | Sample volume | Time taken(3 repetitions) |
疤痕克星软膏 | 1.6ml | 11 minutes |
牛皮癣软膏 | 1.2ml | 12 minutes |
Ø 眼药水黏度研究
滴药过程:要求黏度要高,最大限度地黏到眼球上的接触时间
眼部清洁:要求黏度要低,可以流动
结论
基于带有光学采集的微流体原理,为流变仪测量带来新的机遇,其结合了微流体技术与层流可视技术,重新定义黏度测量方法。特别适合黏度很低,量极少的生物药物样品。